大灣區重大工程+1!中交路建參建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
2024-12-11
来源:大灣區時報
阅读:
【《大灣區時報》消息】12月11日,由廣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參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珠海到江門的車程從1個多小時縮短為30分鐘左右。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條重要的跨海通道,項目全長約31公里,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中交路建參建的T3合同段路線全長約4.05公里,主要包含高欄港大橋東塔、東輔助墩、東過渡墩及東側鋼箱梁吊裝,東引橋基礎、下構及40米現澆梁,互通主線橋,A、B、E、F匝道及路基,樁號範圍內小箱梁運輸與架設及附屬工程,控制性工程高欄港大橋為主跨700米的獨柱塔雙索面全漂浮體系斜拉橋。
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始終堅持匠心鑄魂、精工細築,先後運用海淤地質大直徑超百米鑽孔樁、變截面墩身鋼筋臥拼預製施工工藝,海洋多風環境混凝土控裂、空間曲面大節段鋼筋整體吊裝技術,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切實提高了施工工效和品質,創造了5天一節塔柱的“黃茅海速度”,束腰形獨柱塔範本控制精度,雕刻內實外美的“小蠻腰”造型。
中交路建項目團隊迎難而上,深入剖析海域地質特點,創新性地採用了大直徑旋挖鑽機施工工法,自主研發了一套海上超深樁基施工成套技術,通過精准的測量和控制鑽進參數,將樁基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6%以內,優化泥漿性能,即時監測孔壁穩定性,防止塌孔和偏孔的發生,實現51根樁全部達到一類樁標準。
鋼筋整體吊裝技術巧築空間曲面索塔“小蠻腰”
高欄港大橋索塔為總高度254.7米的獨柱塔,塔柱截面由圓形漸變至圓端形再由圓端形漸變至圓形,素有海上“小蠻腰”之稱,塔柱最大直徑18米,最小直徑8.5米,主塔每一節段的空間造型不斷變化,導致需求的範本造型均不相同,空間曲面異形塔塑形難度大、施工工藝繁雜。
在主塔建設過程中,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克服了大風頻發導致高處有效作業時間短的難題,突破了常規技術壁壘,創新了工藝工法將空間曲面獨柱塔鋼筋整節段“一鉤吊”,並實現高空毫米級精准對接,創造了黃茅海索塔拔節生長的“黃茅海速度”。項目團隊對曲面索塔範本開展技術攻關,對索塔全生命週期進行數位化管理,形成了基於BIM與數控精雕技術相結合的可周轉“造型箱”範本技術,實現了索塔範本高精度擬合。
為此,中交路建項目團隊成立專項攻堅小組,深入研究混凝土溫控技術,開發大體積混凝土溫度主動控制系統,通過在拌合過程中加入冰塊、噴霧降溫,使用低水化熱水泥,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從源頭降低入模溫度,並在承臺內部埋設溫度感測器,即時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
根據智能控制系統後端溫度數據,自動調節冷卻水循環系統,精准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度在63℃至65℃之間,遠優於國家指標70℃,團隊研發成果“基於雲監測的大體積混凝土溫度主動控制系統”也榮獲2022年第三屆中國公路協會微創新金獎。此外,在澆築混凝土時,在混凝土中加入抗裂纖維、抗裂劑等新型材料,配合養護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抗裂效果和養護效果,多種舉措並行也實現了每節主塔的高質量建造。
黃茅海跨海通道高欄港大橋項目是珠海、中山、江門三市規劃構建“十橫十四縱十五加密線”區域高快速路中第九橫——香港、澳門至臺山(港珠澳大橋及其連接線+洪灣至高欄港高速公路+跨黃茅海通道(遠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通車後,對於貫徹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精神、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聯繫,優化區域高速公路網路,改變過江通道單一的現狀,有效促進珠西裝備製造業基地集聚,進一步強化橫琴自貿區、高欄港與大廣海灣經濟區的聯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梁濤)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條重要的跨海通道,項目全長約31公里,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中交路建參建的T3合同段路線全長約4.05公里,主要包含高欄港大橋東塔、東輔助墩、東過渡墩及東側鋼箱梁吊裝,東引橋基礎、下構及40米現澆梁,互通主線橋,A、B、E、F匝道及路基,樁號範圍內小箱梁運輸與架設及附屬工程,控制性工程高欄港大橋為主跨700米的獨柱塔雙索面全漂浮體系斜拉橋。
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始終堅持匠心鑄魂、精工細築,先後運用海淤地質大直徑超百米鑽孔樁、變截面墩身鋼筋臥拼預製施工工藝,海洋多風環境混凝土控裂、空間曲面大節段鋼筋整體吊裝技術,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切實提高了施工工效和品質,創造了5天一節塔柱的“黃茅海速度”,束腰形獨柱塔範本控制精度,雕刻內實外美的“小蠻腰”造型。
創新樁基施工技術攻克海域地質施工難題
高欄港大橋主墩基礎採用群樁結構,共設31根直徑3米的超大直徑鑽孔灌注樁,最大孔深達120米,堪稱海上大直徑超長基樁施工的“巨無霸”,然而黃茅海海域地質條件極為複雜,淤泥層厚,岩層破碎,鑽進難度巨大,傳統的樁基施工工藝在如此複雜的地質條件下,難以保證施工品質和進度。中交路建項目團隊迎難而上,深入剖析海域地質特點,創新性地採用了大直徑旋挖鑽機施工工法,自主研發了一套海上超深樁基施工成套技術,通過精准的測量和控制鑽進參數,將樁基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6%以內,優化泥漿性能,即時監測孔壁穩定性,防止塌孔和偏孔的發生,實現51根樁全部達到一類樁標準。
鋼筋整體吊裝技術巧築空間曲面索塔“小蠻腰”
高欄港大橋索塔為總高度254.7米的獨柱塔,塔柱截面由圓形漸變至圓端形再由圓端形漸變至圓形,素有海上“小蠻腰”之稱,塔柱最大直徑18米,最小直徑8.5米,主塔每一節段的空間造型不斷變化,導致需求的範本造型均不相同,空間曲面異形塔塑形難度大、施工工藝繁雜。
在主塔建設過程中,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克服了大風頻發導致高處有效作業時間短的難題,突破了常規技術壁壘,創新了工藝工法將空間曲面獨柱塔鋼筋整節段“一鉤吊”,並實現高空毫米級精准對接,創造了黃茅海索塔拔節生長的“黃茅海速度”。項目團隊對曲面索塔範本開展技術攻關,對索塔全生命週期進行數位化管理,形成了基於BIM與數控精雕技術相結合的可周轉“造型箱”範本技術,實現了索塔範本高精度擬合。
智慧控溫防裂技術護航混凝土高質量澆築
在颱風海洋環境下,大體積混凝土容易因水化熱引起內外溫差過大,導致裂縫產生,影響結構耐久性。以35米×45米×6米的主墩承臺為例,8000方混凝土在澆築時產生的絕熱溫升,將導致承臺由內至外的開裂,這已經不僅僅是外觀美不美的問題,更關乎承臺耐久性與工程安全。為此,中交路建項目團隊成立專項攻堅小組,深入研究混凝土溫控技術,開發大體積混凝土溫度主動控制系統,通過在拌合過程中加入冰塊、噴霧降溫,使用低水化熱水泥,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從源頭降低入模溫度,並在承臺內部埋設溫度感測器,即時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
根據智能控制系統後端溫度數據,自動調節冷卻水循環系統,精准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度在63℃至65℃之間,遠優於國家指標70℃,團隊研發成果“基於雲監測的大體積混凝土溫度主動控制系統”也榮獲2022年第三屆中國公路協會微創新金獎。此外,在澆築混凝土時,在混凝土中加入抗裂纖維、抗裂劑等新型材料,配合養護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抗裂效果和養護效果,多種舉措並行也實現了每節主塔的高質量建造。
黃茅海跨海通道高欄港大橋項目是珠海、中山、江門三市規劃構建“十橫十四縱十五加密線”區域高快速路中第九橫——香港、澳門至臺山(港珠澳大橋及其連接線+洪灣至高欄港高速公路+跨黃茅海通道(遠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通車後,對於貫徹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精神、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聯繫,優化區域高速公路網路,改變過江通道單一的現狀,有效促進珠西裝備製造業基地集聚,進一步強化橫琴自貿區、高欄港與大廣海灣經濟區的聯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