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時報》灣新社消息、記者李翔、綜合報導】澳門抗癌協會近日假澳門星際酒店宴會廳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第四屆澳門抗癌協會學術年會暨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癌症高峰論壇」開幕儀式,同場舉行「第二屆澳門抗癌協會理監事就職典禮」,澳門抗癌協會理監事成員宣誓就職,彭向紅任會長、羅光輝任理事長、丘熹彬任監事長。
中聯部宣文部綜合處處長王惠傑,澳區全國婦聯委員賀定一,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副主席劉藝良,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議員施家倫,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院長郭昌宇,澳門鏡湖醫院副院長陳泰業,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院長陳新教授,澳門抗癌協會榮譽顧問吳在權等見證協會理監事就職典禮。
彭向紅致辭時表示,癌症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病, 更是人類因病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報導,2022年中國癌症新發病例數482.47萬,癌症死亡例數為257.42萬人均居世界第一。而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資料顯示,自21世紀以來,癌症一直高居澳門居民十大死因之首.。
2021 年澳門錄得的新發現個案是 2,571 例,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 270(每 10 萬人口),高於內地(201.16/10萬人口)以及世界(201.0/10萬人口),其原因是癌症發生的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因為澳門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 為83.7歲,居世界第3位)。但澳門腫瘤患者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卻是( 98/ 10 萬人口),與內地(96.47/10萬)和世界(100.7/10萬)持平 , 這主要歸功於澳門特區政府的“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理念和推行的免費診治政策,以及全體專業醫護人員的努力。
隨著腫瘤基礎與臨床研究領域新技術、新方法不斷革新,每年癌症研究、臨床診斷及治療都會持續取得重大進展。定期的基礎及臨床的深度探討與交流,有助於醫務工作者瞭解國外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對於開拓醫務人員視野,提高醫療技術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澳門抗癌協會為非牟利性的學術團體,由本澳從事腫瘤臨床與基礎相關研究的專業人士組成,本協會成立三年以來,秉持澳門特區政府“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理念,以“ 勤懇務實,服務大眾”為原則, 積極開展各類相關的學術活動及科普講座共60餘次, 聽眾逾8000人次。
2024年, 澳門抗癌協會組織召開了25場學術研討會, 我們邀請到多位來自歐美、中東,中國內地、香港及本澳專業人士參加,內容涉及頭頸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結直腸癌及卵巢癌的治療進展,並與不同類型的兄弟協會聯合主辦了多次學術會議。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澳門抗癌協會與澳門中醫藥學會於7月14日聯合主辦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論壇. 線上線下 約1200名醫療專業人士參與, 並被各媒體報導, 反響強烈, 對推動本澳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外, 我們將分別和澳門歸僑總會與澳門大健康醫療發展學會於11月聯合舉辦學術會議。
在對外交流方面, 澳門抗癌協會與香港內科腫瘤學會於2024年5月4 日在香港聯合舉辦了’開創腫瘤實踐: 尖端新藥的突破與賦能” 的學術會議,作為協辦單位, 2024年9月7 日在四川成都舉辦了2024年第三屆川澳健康產業發展論壇,我們也與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如廣州, 惠州,佛山,深圳及江門的抗癌協會展開了不同層面的學術交流,並舉辦了相關學術活動。
彭向紅稱,今天的澳門抗癌協會年會,已線上報名參加會議的本澳醫學的專業人士人數達2000人. 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了來自內地, 香港及澳門的知名教授和醫生,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與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廣泛交流, 內容覆蓋腫瘤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 靶向及免疫, 和綜合治療等方面, 既有腫瘤基礎研究進展,也有最新的臨床試驗結果. 有助於會議參與者瞭解腫瘤治療的最新發展動態、提高臨床專科能力. 開拓思維、開展實際合作。
隨後該會展開全天癌症高峰論壇,論壇圍繞腫瘤藥物(新靶標治療藥、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抗體藥物)、納米機器人與腫瘤防治、早期乳癌治療模式、頭頸部腫瘤現代治療、腎癌免疫治療、晚期腎癌治療、轉移性鱗狀細胞癌、大腸直腸癌、食道胃不對稱抗反流技術等癌症藥物和病症展開10場學術探討,吸引超過2000人現場和線上同步參與。
出席論壇的還包括: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醫師羅京偉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納米醫藥重點實驗室主任蔡林濤博士,香港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潘明駿,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龐利群醫生,香港大學醫院血臨床腫瘤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吳宇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張寬耀醫生,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LauKinSang博士,香港大學臨床助理教授李祖榮等近百位粵港澳專家學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