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 独家专访

洪志标教授:首届世界非遗中国年--向世界传播中国春节文化


 

享誉国际87叟杰出的剪纸老艺术家洪志标教授

     洪志标,1939年3月出生于福建南安码头洪山。196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曾在安溪县和厦门市中小学和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厦门思明老年大学仼教60余年,桃李满园,职称为中学高级教师和大学学术专家成员、美术教授,被主流媒体誉称为两分钟肖像速写大师、厦门市级剪纸项目非遗传承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中国老教授协会等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艺术名家书画院首批央美智库专家,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美术》杂志社专家委员艺术顾问、中国新闻杂志社《时代•中国之声》期刊艺术顾问、澳门《环球华商报》永远荣誉社长。世界华商精英联合总会荣誉会长兼书画分会主席並作为重要嘉宾出席2023 | 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

     洪志标教授荣获过“世界美术大奖”、“当代艺术教育十大名师”、“英国皇家勋章”、“世界艺术大师勋章”和“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纪念章”等荣誉。

中央电视台书画评论家史峰教授评论:洪志标教授以精湛的肖像速写技艺和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赞誉。他用艺术诠释了生活的美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一位杰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洪志标教授的剪纸艺术作品很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和投资收藏。


 

 

 

 

 

 

 

 

 

 

 

 

 

 

 

 

 

 

 

 

 

  早在2010年迎接虎年新春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论坛上,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就提出我国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遗时,应将春节列为首位,作了主题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遗产”的发言。其后,一篇名为《“年味”可能丢失,春节应放申遗首位》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紧接着,冯骥才又在京津沪的报纸上先后发表了《团圆,春节的第一主题》《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等多篇文章。202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发冯骥才文章《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再次为春节申遗鼓与呼。


 

  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因而,过春节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年。每逢过年,便把对新的一年的热望都释放出来。日久年长,渐渐积淀为年的文化与风俗。从每年的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时间里,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扫房子,置办年货,贴上福字、春联等装饰,随后便迎来最重要的年夜饭,还有拜年、逛庙会、玩社火、闹元宵……整个节日,就像一场生活大戏!

     经过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年,包罗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可爱可敬的精神向往与民族性情。它就像一把钥匙——只要一进入春节,就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了。作为一名作家,我控制不住地想要写出这股生活的劲头。作为一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更感到应该好好传播春节文化。

    春节的文化,如此深厚与斑斓,在我看来,三个主题最为关键:团圆、祈福和迎春。


 

 

 

  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阖家团聚是中国人的梦想。诚然,团圆也是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但由于春节还是一种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对团圆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因此,团圆一定要在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这种团圆的情怀使得腊月里中华大地汇聚起情感的磁场。每当看到春运回家路上的人们,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如此刻骨铭心而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庞大、浩瀚、动情的人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年是抚慰人们乡愁的最温暖的日子。


 

  “福”字,是最有代表性的春节符号。大门上贴的,吊钱上刻的,窗花上剪的,礼盒上印的,处处都是“福”字。吉祥的汉字那么多,一到春节,人们只对“福”字情有独钟。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传统农耕社会,一年伊始、万象更新,是对未来所有美好期待的开端,“祈福”便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

     广义的春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祈福的内容也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但迎春还有另一层意味,是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因而称门联为“春联”,称酒作“春酒”,甚至在红纸上书写一个大字“春”,贴在大门上。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

    可以说,春节的这三个主题,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说“年味儿淡了”。我也一度非常忧心。但近几年,我反倒放下心来了。让我们来做个盘点吧!

    从腊八到之后的忙年,再到元宵,我们春节的一整套民俗不基本都还在吗?只不过,由于生活方式的种种改变,一些民俗演变出了新的形式。比如拜年,从过去的登门拜年变成后来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到现在又出现了微信拜年、短视频拜年。张贴年画的或许少了,但“福”字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祭灶的仪式很难见到了,但我注意到,在一些年货礼盒里,灶王爷的形象被做成了冰箱贴,直接“坐镇”起厨房来了。现在,生肖文化跟春节文化结合起来,生肖图案也成为年节装饰品的重要元素。

民俗的形式虽然在变,过年的心理需求却始终如一。所以我说春节是真正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一个节日。


 

 

那我们能够为春节做点什么呢?

可以多做一点知识的普及。前些年,“福”字倒贴的风气流传开来,我赶紧写了好几篇文章,告诉大家“福”字为什么不能倒贴,什么特殊情况下“福”字可以倒贴,有什么样的寓意。这是我们学者应该讲明白的。我也一直想写一本给孩子们的节日读本,用文学的笔法传达节日蕴含的文化之美,丰富他们的节日体验。再有,便是推进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更好的衔接。比如,过去的大门是两扇,现在大都为单扇门了,春联怎么贴?什么材质的窗花更便于清理?春节那么多吉祥图案,怎么转化才能更适合现代家庭的装修风格?等等。现在已经有不少出色的文创产品,还需要更多年轻设计师的参与。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从事非遗保护的年轻志愿者越来越多。这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事。

    如今,春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就在2023年底,春节成了联合国假日。我相信,春节的文化魅力会感染更多人,春节文化一定会在未来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此前的采访中,冯骥才曾表示,“如果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非常重大,表明它得到世界的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全世界就会更加重视这一重要的节日文化,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它将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一个极其关键的载体。”


 

冯骥才先生关于春节申遗知情同意书

     冯骥才说:“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去申遗。春节是一个理想化的节日,其中包含着团圆、团结、平安、祥和、康宁、富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和人间理想。这其中,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今年的春运又是两三亿人的大迁移,这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看到的。在春节这些天里,人们的乡土情感分外强烈。所有城市和乡村都成了这种情感的磁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节日拥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凝聚力。我们就是凭着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传统的文化软实力,使得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

      冯骥才认为,中国走向世界,凭的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硬实力,还有像春节这样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有时比硬实力还硬。

      冯骥才说,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替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冀、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调动了自己喜闻乐见的所有的文化与艺术的方式与形式,包括民间的祭拜、庙会、戏剧、舞蹈、曲艺、绘画、书法、工业、饮食、游艺等等。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深在的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指出,春节能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件大事。“我们现在正处在时代的转型期,很多在农耕时期形成的传统的过年方式,现在都不再使用了,传统的生活年慢慢转变为新兴的文化年,人民一直关注着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年文化。此时,如果能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尤为重要。它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本文作者:中国作家网)


 

 

 

 

 

 

 

 

 

 

 

 

 

图文皆由洪志标教授提供   责编:【艾栎】美篇 罗宏丽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享誉国际87叟杰出的剪纸老艺术家洪志标教授 洪志标,1939年3月出生于福建南安码头洪山。196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曾在安溪县和厦门市中小学和厦门兴才职业技术

2024-12-23 15:00:46

在中国艺术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张树贤。他的成就,您或许早已见证: 手中的护照?张树贤设计! 孩子的博士学位证书?也是他设计! 香港区徽、区旗?他是共同设

2024-12-12 16:39:22

孙重贵获故事组第一名于茅台大酒店颁奖现场留影 一瓶见证爱心传递的茅台酒(故事)孙重贵(香港)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往事令人难以忘怀。即使时光过去了许多岁月,笼罩上

2024-11-24 17:52:32

香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近日接受《大湾区时报》副总编周万里专访,指出香港应把握契机推动经济发展。香港如今站在十字路口,工商界要爱国、发挥“一国两制”优势

2024-11-21 18:21:50

  洪志标教授,1939年3月生于福建南安码头洪山。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

2024-11-12 10:07:47

【《大湾区时报》湾新社消息】2024年10月30日,东盟中国工商总会会长杨天华先生到访GLA全球物流联盟网总部,与GLA创始人孙文芳女士就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本土

2024-11-02 08:52:59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豁免条款

Copyright © 2018-2024 www.dwqsb.com 主办:大湾区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联络我们 澳门:(853)6809 2788 香港:(852)5699 0115

举报邮箱:ghmbayareatimes@foxmail.com 京ICP备2023005563号